孔子在這里" />
孔子在這里論述的是顏回的好學及其虛心求教的態(tài)度,并認為舉世無人可以和顏回相比。顏回被孔子認為是能夠繼承自己學問、道德的人,原因就在于顏回的好學以及對學問的深入研究,具體表現(xiàn)就是“不遷怒,不貳過”。
遷怒,就是亂發(fā)脾氣。亂發(fā)脾氣對于個人來說雖然是件小事,但對于品德的修養(yǎng)卻關系重大。因此,做到“不遷怒”,在古人看來,成為一個人道德完善的外在標志。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亂發(fā)脾氣,輕則導致人際關系緊張,重則導致失敗。
“貳過”,就是犯同樣的錯誤。第一次錯了,第二次又犯。
不犯相同的錯誤,道理人人都懂,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不遷怒、不貳過,就是指人應該不斷自我反省,不斷調整自己的情緒,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
歷史上,唐太宗也是一位能夠不計前嫌、以史為鑒、盡量做到“不遷怒”“不貳過”的人,因此才成為一代明君,為成就功業(yè)奠定了基礎。
積極聽取諫言是唐太宗最大的特點,而大臣之中最敢于進諫的莫過于魏征了。魏征有什么意見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說,唐太宗也很信任魏征,常常把他召進宮中,聽取他的意見。魏征得到了唐太宗的特許之后,更加力諫,每當看到太宗有不對的地方,就當面力爭。有時候,魏征的話讓唐太宗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但魏征還是照樣說下去,一點情面也不留,叫唐太宗“下不了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