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前最后一部老電影~看這種鐵路題材的電影很有感覺,或許與童年時的記憶有關(guān). 在三線廠里長大,焦柳鐵路就從我們廠外口兒經(jīng)過,小的時候經(jīng)常到鐵路邊兒上看火車,特別崇拜火車頭,“東風”、“韶山”、“躍進”、“和諧”,“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鐵路、鋼軌、火車……社會主義大工業(yè)的鋼鐵洪流之下,“咱們工人有力量”. 我還特別崇拜鐵路工作人員,想成為火車司機,坐在最前面操縱火車前進,能看到許多普通乘客看不到的景物;想成為火車乘務(wù)員,每當火車進站時,握緊鐵質(zhì)門把手,把黑色垃圾袋從車上拋下,好像直升機上跳下的空降兵;我還想在車站工作,成為一名普普通通的巡道工,穿著黃色馬甲在鐵路上巡行,遇到開來的火車,高高舉起信號旗…鐵路總給人一種很踏實的感覺,沿. 畫風散淡、清麗,背后卻透著一股對逝去時光與錯過機會的耿耿于懷,以及對政治與歷史的梳理,分辨. 看似是講“我”,其實還是講“國”. 室內(nèi)戲的機位并不是臺灣新電影典型的橫平豎直,但其內(nèi)斂的神韻和透出來的正派、堅韌精神,卻是那階段華語電影里最出色的. 每場戲都不是為了串聯(lián)拼組核心情節(jié),而是提供給觀眾“角色們在過著怎樣一種生活”,可以稱為狀態(tài)寫真. 現(xiàn)在再看,八幾年這幾部侯孝賢電影,確實被是枝裕和學去不少,比如片中停電了-趕緊找蠟燭-蠟燭剛點上就來電了-回頭一看老爸死了,道理和《新年快樂》老太太的死一樣,再加上屋外的雨,片尾畫面外的死者等等. 中段奶奶把芭樂拋來拋去那段一下子就看哭了. 音樂搓揉心靈,尤其結(jié)尾那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