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如今,當年的林德祿可謂讓人刮目相看,不說別的,起碼有那個勇氣去碰這種題材. 不過影片的完成度著實一般,整體觀感雖說流暢,但松散也是事實. 故事上部分橋段有些設想,但核心主題十分飄忽,一直穩(wěn)不下去,主要徘徊于親情、成長和友誼3樣線索中,可卻疏于鋪設情節(jié)去深化它,就連前面看似安插的伏筆,后面也都失蹤了. 苦情戲的刻度把握倒是不錯,該放時放,絕不放多到你反感的地步,甚至加了不少喜劇元素以沖淡影片追求悲苦感的欲望程度(不搞無厘頭的黃炳耀差點讓人認不出來),當然就劇情的平淡成效而言,這點似乎有些多余(不過比起那些為慘而慘的慘不忍睹電影,這又成了本片在處理上的巧妙點之一),而且影片總給人感覺好像缺了什么,尤其末尾的“結局”更像還差一個. 真是爛得無處下嘴啊,他們從頭到尾要么深情要么悲壯,要么既深情又悲壯,然而我只想冷笑:呵,一部假裝自己有科幻又假裝自己有愛情,然而其實只有“假裝”的大爛片. 從頭到尾都是兒戲,但偏偏一個個還要假裝出如喪考妣的樣子,真是辛苦你們了呢. 誅心地說我覺得拍出這樣的電影還好意思讓觀眾來看的導演是在蓄謀報復社會,而寫文章騙信任他們的觀眾去電影院看這種垃圾的媒體全都毫無操守——再大的營收壓力也無法構成騙信任他們的讀者進電影院看爛片的正當理由,也許這部電影最大的貢獻就是當了一次照妖鏡,讓我們看到了那些平時一副理中客嘴臉,實則只要給錢再爛也夸的黑心營銷號的. 要不是工作在身,誰特么愛看誰看,給錢我都不看,除非看片發(fā)女朋友,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