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尼科維斯特是世界頂級電影攝影師之一,在英格馬·伯格曼的許多重要電影中都能看到他充滿意境的用光。他也是第一個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師獎的歐洲攝影師。在經(jīng)歷了長期的病痛之后,尼科維斯特于2006年9月20日在瑞典逝世。根據(jù)其子卡爾·古斯塔夫·尼科維斯特所說,他父親晚年患有癡呆而失語,去世前一直住在一家療養(yǎng)院里,享年83歲。
尼科維斯特曾獲得過兩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均為伯格曼的電影,一部是1972年的《哭泣與低語》,另一部是1982年的《芬尼與亞歷山大》。另有一次提名是1988年Philip Kaufman導演的《布拉格之戀》。他擅長于運用自然光,在電影界中是這方面的先鋒。
“我很幸運能和英格馬一起工作”,他在1995年這樣說道,“我們都認為一部電影不能看上去有太多的光線。我總是盡可能只用一個光源,避免重影,因為這會看上去像攝影?!? 在他所參與的電影中,尤其是伯格曼的電影,光線往往能超越于氣氛之上,產(chǎn)生出某種純粹神秘的境界。這樣的光線能夠深入淺出得表現(xiàn)出伯格曼電影人物所遭受的內心痛苦和精神分裂,同樣也能恰到好處得表現(xiàn)出戶外安靜的場景。而在《芬尼與亞歷山大》中,那段盛大華麗的斯堪的納維亞圣誕節(jié)充滿了溫暖和魔法般的,天真爛漫的快樂。
像伯格曼一樣,尼科維斯特1922年出生于瑞典的Moheda,父親名叫Sven Vilhem Nykvist,他是家中最小的兒子。由于他的父母都是在比屬剛果傳教的路德教傳教士,因此他小時候是由親屬帶大的。一直到10歲時父母從非洲回來了,他才和父母一起住到了斯特哥爾摩近郊。
盡管他很少有機會去電影院,但他一直對父親從非洲拍回來的照片和幻燈片愛不釋手。在15歲時,他給自己買了第一臺8毫米照相機。到了1941年,他在電影圈中找到了一份攝影師助理的工作。直1945年他終于第一次當上了電影攝影師,然后在此后的30年間,他與許多瑞典導演合作過。在1952年,尼科維斯特擔任了電影《Under the Southern Cross》的合作導演和攝影師,這部電影是在比屬剛果拍攝的,故事源于他父母曾接觸過的一個巫醫(yī)。此外他還制作了一部關于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法國基督教牧師、哲學家、醫(yī)生及音樂家, 曾獲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在非洲的紀錄片。
在1953年他30歲時,遇到了時年34歲的伯格曼,后者請他參與電影《裸夜》的拍攝,這一次合作給導演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盡管如此,伯格曼還是和他原先的攝影師Gunnar Fischer繼續(xù)合作了好幾年,一直到1960年拍攝《處女泉》,才把尼科維斯特確立為他的攝影師最終人選。
《穿過黑暗的玻璃》,《冬日之光》,《沉默》,《假面》,《狼之時刻》,《哭泣與低語》,《婚姻場景》和《芬尼與亞歷山大》都是那段合作時期的作品,在那段過程中,尼科維斯特逐漸成為了導演的第二雙眼睛。
《冬日之光》——尼科維斯特后來說道,是他第一部真正發(fā)掘出了光線的表現(xiàn)力的作品。其中的視覺氣氛的靈感來自于他和導演在一個教堂里,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研究墻上和窗上的光影變化。
在《哭泣與低語》獲得了奧斯卡獎之后,尼科維斯特收到了更多來自瑞典以外的合作邀請。和他合作的導演中有Louis Malle(“可愛寶貝”),Philip Kaufman(“布拉格之戀”),Bob Fosse(“八十年代之星”),Nora Ephron(“西雅圖不眠夜”),Woody Allen(“另一個女人”,“愛與罪”和“名人錄”),Richard Attenborough(“卓別林”),還有他的瑞典同僚Lasse Hallstrom(“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
在90年代,尼科維斯特也自行擔任過導演,第一部作品啟用的是瑞典演員,也是伯格曼的人馬,Erland Josephson和Max von Sydow。在1991年,他導演了自己的一部長片“公?!保С隽藘蓚€新星 von Sydow 和Liv Ullmann,這部電影在1992年獲得了最佳外語片獎提名。
他的妻子Ulrika死于1982年。此后他和他的兒子、兒媳Helen Berlin,以及兩個孫子一起生活。
在他1998年查出患有失語癥后他便退休了。之前他已參與過了超過120部電影。他最后一部作品是1999年的“謝幕”。第二年,卡爾·古斯塔夫·尼科維斯特制作了一部關于他父親的紀錄片“Light Keeps Me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