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編劇,第一代導演。鄭正秋從小出生于一個富裕家庭。14歲肆業(yè)于上海育才公學。由于受當時進步運動影響,從事戲劇活動,曾在《民言報》任劇評主筆,自辦《圖書劇報》、《民權畫報》。電影在清末傳入我國。1913年由張石川與美商合辦的亞細亞影戲公司,聘請他編寫《難夫難妻》電影劇本,并與張石川合作導演了此片。于是誕生了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此后,他自組了新民、鳴民、大中華等劇社,在上海、武漢等地從事新劇活動。
1913年與張石川合作,把由他編寫的《難夫難妻》搬上銀幕。這是第一部中國故事片。1922年,與張石川共組明星影片公司,他除任編劇、導演外,還兼任明星影戲?qū)W校校長。1923年底,由他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上映,獲得巨大成功。此后他又編導了50多部影片。1934年,他編導的《姊妹花》轟動一時,社會影響很大,他還寫了電影劇本《戰(zhàn)地小同胞》、《碎琴樓》等。
鄭正秋是中國電影事業(yè)的開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電影藝術家。他早年以“藥風”為筆名從事戲劇評論,主張戲劇應是改良社會、教化民眾的工具,對提倡新劇、改良舊劇做了不少工作。辛亥革命之后,他參加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的創(chuàng)作,擔任編劇并與張石川聯(lián)合導演。在這部影片中他以嘲諷的筆觸抨擊了封建婚姻制度對人的摧殘。這之后他曾一度離開電影創(chuàng)作,進行了不少文明戲的創(chuàng)作和演出。鄭正秋作為中國電影的拓荒者,主要的功績并不是把某種電影語言的具體表現(xiàn)手段介紹到中國來了,除了在電影事業(yè)的開拓方面的功績之外,最主要在于它開創(chuàng)了中國電影從現(xiàn)實社會生活和從戲劇舞臺藝術方面吸取豐富的創(chuàng)作養(yǎng)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中國電影藝術道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鄭正秋有豐富的生活和舞臺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他比較熟悉當時的生活,了解觀眾的喜好,善于虛構故事、烘托情節(jié)。因為他的作品比較能夠抓住觀眾,特別是受到市民觀眾的歡迎,成為當時不少創(chuàng)作人員學習和模仿的對象。
1919年,他曾發(fā)行《藥風月刊》、《解放畫報》支持當時的學生運動。1923年由他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影片《孤兒救祖記》拍攝完成,此 片為中國攝制長故事片奠定了基礎。此后,他進入創(chuàng)作旺盛期,一共編、導、演了五十三部影片。鄭正秋是中國早期電影工作者,他所作的貢獻是顯著、突出的。藝術手法上他善于結構、創(chuàng)造形象,以通俗易懂的藝術手法,打動了觀眾的心靈。他一生都在努力摸索一條扎根于中國大地上的民族文化道路,二十年代他通過《玉梨魂》、《上海一婦人》、《盲孤女》等影片,揭露、抨擊了封建倫理制度的罪惡,1929年至1931年他又以現(xiàn)實題材從事創(chuàng)作,編寫了《戰(zhàn)地小同胞》、《桃花湖》(1930)、《紅淚影》(1931)等劇本,1932年他運用長期積累的電影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帶病為宣傳抗日、推動愛國運動,編寫了《自由之花》、《春水情波》(1933)、《姊妹花》等影片,部分完成了《再生花》、《女兒經(jīng)》(1934)、《熱血忠魂》等編寫工作。鄭正秋為中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片花費了大量心血,他的一生從各個領域進行電影的試驗和創(chuàng)造,在當時是獨樹一幟的。他為中國電影民族化,尋找了一條道路,為中國電影的啟蒙,發(fā)展打下了基石,他的豐功偉績,成為我國電影史上偉大的一頁,于1935年去世。